弘扬新精神新担当新作为,谱写悬壶济世新乐章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有着救济苍生的情怀,有着通天达地的智慧,他们救死扶伤,得到的却不一定都是赞美;他们付出关怀,得到的却不一定都是尊重。但他们依然用爱来呵护临危的生命,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,谱写着悬壶济世的新乐章。 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,祖国赋予我们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使命;作为检验科的一员,科室的老师们教会我检以求真,验以正德。在初心和使命的召唤下,涌现出一桩桩感人的事迹,在点滴小事中,饱含着动人心魄的真情。 三年前的一天,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来到窗口抽血。可让人揪心的是,这名只有五岁的孩子,却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,由于多次的化疗,使得他本就弱小的身体,更加单薄,细瘦的手臂上,针眼遍布,自生病以来,已经不知道被扎过多少针。负责在窗口抽血的老师尝试着扎了一针,没有回血,顿时紧张了起来。可小男孩并没有喊疼,依旧乖乖的坐在窗口,轻声道“阿姨,您别着急,我不怕疼的,没关系。”可这让大家更加心疼了,是经历了怎样的病痛折磨,让这个五岁的孩子如此坚强。在这样焦急的氛围下,王晓红老师闻讯赶了过来,她紧了紧压脉带,又仔仔细细地在小男孩胳膊上摸索了一会儿,终于,一针见血,让大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。此后,从最初的一个月两次,到一个月一次,现在是三四个月一次,每次小男孩来复查的日子,不管是上班还是休班,王老师都会出现在窗口,三年里,从未缺席。在日常交流中,王老师还了解到孩子家庭状况并不是很好,父母没有稳定收入,生活十分拮据。五六岁的孩子,正是贪玩儿的年纪,看着周围的小朋友都有各式各样的玩具,他眼里总会流露出渴望的神情,但却从未向父母开口索要。这一切,王老师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春节前夕,她带着一辆崭新的变形小汽车来到小男孩家里,面对这样大的惊喜,让他开心的手舞足蹈,一向懂事的他甚至忘记了道一声谢谢。这才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该有的样子啊!那一天,小男孩脸上绽放的笑容,照射在王老师的心里,比冬日的阳光更加温暖。 在检验科的窗口,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。立身行道,无需扬名于后世;悬壶济世,无需鲜花和掌声。救死扶伤,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,患者的康复和肯定,是医者最高的荣耀。 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驰骋疆场,轰轰烈烈,但可以立足岗位,兢兢业业。在平凡小事里体现尊重患者,用心做事,做有温度有思想有信仰的医务工作者的医院文化,努力以新担当新作为,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。
检验科:葛潇冉 |